紅喙烏鬚-紅嘴黑鵯

紅嘴黑鵯(Black bulbul)為台灣原生特有亞種鳥類及留鳥,身型為中小型鳥類;在台灣屬於常見的留鳥之一,常在中低海拔的闊葉林中活動,在夏季時可以在高海拔地區看見紅嘴黑鵯的蹤影;紅嘴黑鵯跟台灣原住民有很深的淵源,有些地區的原住民視紅嘴黑鵯為聖鳥,在一些原住民部落中也流傳著有關紅嘴黑鵯的傳說,讓牠再原住民的歷史中佔了一席之地;紅嘴黑鵯又名為黑鵯、山烏秋、紅嘴烏秋、等別名,因為跟烏秋的外觀相近才又被取為紅嘴烏秋,台語稱為紅喙烏鬚。

紅嘴黑鵯分布與生態
紅嘴黑鵯在台灣為原生特有亞種鳥類及留鳥;在非洲、印度及中國等一些地方有出現過跟紅嘴黑鵯很相似的亞種,分布相當廣泛;布農族人將紅嘴黑鵯稱為〝haipis〞,據說在一次的大洪水中,紅嘴黑鵯幫布農族人到一個水上的孤島,幫他們取得了火種,而用啄與雙腳輪流運送火種,使得牠的啄與雙腳都呈現紅色,後來布農族人為了感謝牠,就不再獵殺紅嘴黑鵯,也不能直接用手指指向紅嘴黑鵯,對牠們存在著感激與尊重;另一個與布農族相傳的傳說為:紅嘴黑鵯因為到中國大去取火種,牠的啄與雙腳因為被燙紅,而身體則被燒黑了,為了不讓人類忘記這件事,所以在人類經過時,都會發出:「去找」的聲音來提醒世人,牠為眾人所做的事;相傳在泰雅族,所發生的一個有關紅嘴黑鵯的傳說:部落的居民與生活週遭的生物都相處良好,有一天部落發生了火災,而大火連燒了數天,都沒有撲滅,讓人與生物死傷慘重,紅嘴黑鵯為了救火,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全,讓自己的啄與雙腳都燒的通紅,而在那之後,當地的原住民們都相當尊重紅嘴黑鵯。
外觀
紅嘴黑鵯的身長為二十四公分左右,翼展開的長為十到十二公分左右;全身羽毛為黑色,身體的背面及胸腹部以上都帶有點綠色的閃光,胸腹部以下則為無光澤的灰黑色,飛羽以及尾羽則帶有灰青色,啄與頭頂處有蓬鬆的冠羽,啄前方略為下彎,翼短,尾羽長,腳短,啄與腳呈現紅色;雛鳥期為黑嘴黑腳。
習性
紅嘴黑鵯為雜食性鳥,以植物種子、果實、花蜜、昆蟲等食物為主食;活動範圍在中低海拔處的闊葉林,有時也會在平地、學校或是住宅區出現,在夏季時有可能會出沒在高海拔地區;非繁殖期時,喜歡成群在大樹或是枯枝的上層活動,也會到雜林或是果樹林等地活動;若在野外想要觀察紅嘴黑鵯,很容易就可以觀察的到,有時可能還沒看見蹤影,就會先聽到牠的叫聲,因為牠喜歡喧鬧且聲音嘹亮與變化豐富,有時還會發生類似貓叫聲,也會發出小氣鬼、嘰喳等聲音,相當的聒噪;繁殖期在夏季的五到六月,會將巢築在離地面二到三公尺高的樹木上,會以草莖、細籐蔓、枯樹業或是細樹枝等來築巢,巢為淺杯狀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